全球紡織網5月14日訊 18只、總投資146億元的項目開工建設或簽約,占地20平方公里的印染產業集聚區規劃啟動,積極創建中國新型紡織原料基地……今年以來,濱海工業區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步伐鏗鏘有力。
投入是工業發展的永恒動力。上月底,濱海工業區舉行工業項目開工及簽約儀式,18只、總投資146億元的項目開工簽約,投資額超5億元的共有5只,是工業區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據測算,這些項目竣工投產后,每年將為濱海工業區增加250億元以上的銷售收入。
除項目規模大之外,機電、機械、新能源、新型建材等新興產業項目占據大半,優化了工業區的產業結構。即便是大紡織項目,也是傳統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提升。如天圣集團的差別化纖維項目,瞄準的是目前國內剛剛興起、市場潛力巨大的功能性纖維市場。
在抓投入、以增量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濱海工業區現有產業的提升也同步推進。
印染和化纖是濱海的兩大主導行業,占工業區經濟總量的七成左右,但普遍存在高檔設備生產低檔產品、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等問題。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海嘯,讓這種以量取勝的發展模式徹底暴露弊端,也倒逼企業在產品轉型、提高附加值、創新營銷方式等方面下苦功,走提質升級之路。
紅綠藍印染公司斥資千萬元、耗時3年多研發的“數碼印花產業化”技術,能在一塊布上印百余種顏色;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組成的研發隊伍,自主研發花樣。目前,公司每天生產印花布10萬米左右,利潤抵得上同類企業每天50萬米的產量,但污水排放不到其1/3。
“紅綠藍印染”從加工型向面料開發型“轉身”,而嘉業印染公司則走精細化管理之路。公司引進國際一流的印染設備,并實施源于日本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自檢管理模式,顛覆了傳統印染企業生產車間污水橫流、霧氣騰騰的概念。功夫不負有心人,以高質量著稱的英國瑪莎公司成為“嘉業印染”的合作伙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許坤元也稱贊其管理水平“世界一流、中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