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1月18日訊 近日晴冷,江城早晚寒氣逼人,一條普通材質的秋褲恐再難抵寒。記者在漢正街看到,不少商家店前都擺有各種材質的保暖褲,紛紛打著“羊毛”、“竹炭”或“納米”招牌,概念新鮮,價格各異。那么消費者該如何辨別這些材質的保暖效果呢?記者為此一探究竟。“一條保暖褲15元。”記者在不少商行里都看到一種橫條紋的保暖褲。不過就在2周前,記者曾看到這種褲子打的是“羊毛褲”招牌,現在名字變“樸素”了,價格也降了些,對此有商家釋疑稱,“褲子用的并不是羊毛,而是羊絨”。不過,武漢科技學院紡織與材料學院的專家解釋說,“羊絨價格一般較貴,如果一件大衣其羊絨含量超過50%的話,其售價在6000元以上。至于標價為15元的羊絨褲,消費者應注意其品質。”
此外,記者還發現市場上有“竹炭保暖褲”、“納米保暖褲”等打著概念銷售的產品。對此,專家認為,這些材質的廣告噱頭大于實際保暖功效。專家認為,所謂“竹炭”,顧名思義就是竹子燒成的炭,經加工成紡織纖維后制成“竹炭衣褲”。“竹炭”的主要功用是“除異味”,如一定要說到“保暖”,則是因為竹炭能產生最適合人體吸收的遠紅外線波長,讓人體產生微熱,加快血液循環。這種“保暖”效果到底如何,還得由消費者來判斷。所謂的“納米”,其實是用于制衣的纖維更細小均勻,說它有保暖作用有點“牽強”。
專家建議,消費者在選購保暖紡織品時,不要輕易被商家的一些“噱頭”忽悠,把握兩原則:一是選材料,“毛類制品最保暖”;二是選好廠家,享受正規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