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7月22日訊 為了反映當代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甜酸苦辣,展現當代年輕人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創業觀念,本報開設“大學生創業故事”專欄。講述大學生創業的感悟體會,追蹤他們的創業歷程,以激發更多的大學生走上創業之路。
近日,在海昌街道硤東社區的一處廠房內,十幾名工人飛快地踩著縫紉機趕制一批來自意大利的訂單。這家企業規模不大,但說起企業的老板,鄰居們都豎起了大拇指,稱贊“這兩個小年輕不簡單”。
走出大學門首月月薪600元
這對創業夫妻中的丈夫姓施,是海寧人,妻子姓龔,是慈溪人。兩人都是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05屆服裝設計專業的畢業生。2008年4月,夫妻倆回到海寧,創辦了海寧易瑞得工貿有限公司,主要加工生產反光背心。
7月15日下午,記者在易瑞得公司見到了這對夫妻。小施穿著一件印有“易瑞得”字樣的工作服,剛剛從外面回來。而小龔則在廠里忙碌著。
“別看現在企業辦得有模有樣,剛走出大學校門時,我們也曾面臨過嚴峻的就業形勢。”一年多的創業路,讓兩人感慨萬千,但小施覺得畢業初那段工作經歷尤為深刻。“大學畢業后,我和她就結了婚,一起留在寧波。我在一家生產反光背心的外貿公司工作。剛開始,像我這樣的新人很難接到訂單,所以第一個月只拿到了600元工資。”小施說,小龔也在企業工作,情況和他差不多。
這樣的收入,讓兩人在寧波的生活捉襟見肘。
不計較薪酬拼命多學點本領
剛踏上社會的艱辛,并沒有讓兩個小年輕打起“退堂鼓”。他們選擇了放低自己的起點。“走上工作崗位后,才發現除了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自己還真的什么都不會。所以當時并不計較有多少薪酬,只是想多學點東西。”抱著這樣的想法,小施在工作上變得非常積極。
“那時不單跑業務,跟單、進料樣樣都做,有時人手不夠,還會幫工人裝集裝箱及卸貨呢。”小施笑著說,“這些工作讓我受益匪淺,比如通過裝貨、卸貨,我后來甚至能準確估算出一個集裝箱能裝多少貨物。”
經過一年的磨煉,小施很快從一個啥都不懂的新人,變成了老道的業務員及管理人員。他熟悉了公司的整個運作流程,年薪也達到了10萬元。
“生活比剛畢業那會好了許多,但當時腦子里卻萌生了新的想法。”小施發現,公司做反光背心的材料大多是從家鄉海寧采購的,而自己和妻子小龔都是學服裝設計的,制版打樣一點也不難,對運作流程也相當熟悉了,所以,何不自己回家辦企業呢?
棄十萬年薪帶兩件“法寶”創業
在寧波工作三年后,小施和小龔回到了海寧準備自己創業。“我們從寧波帶回了兩件創業的‘法寶’,分別是工作攢下的三十萬元啟動資金和三年的工作經驗。”小施幽默地說。
小施說,企業創辦初期,規模很小,只有四五名員工和三臺打樣用的縫紉機,生產一些“手腕帶”等小禮品。一旦接到大一點的訂單,還不得不到其他工廠外發加工。
一段時間后,企業賺了些錢,就馬上采購設備。直到去年7月份,小施和小龔的廠才第一次加工制作了500件反光背心。
現在,企業逐漸擴大了規模,增加了設備和人手,甚至還招了幾名大學生從事業務工作。如今,企業的年產值已達到200萬元,這讓夫妻倆興奮不已。
反光背心在國內的市場不大,主要以外銷為主。目前放在兩人面前的難題,就是如何接到更多的訂單以及爭取長單。對于解決這個難題,小施也有自己的想法:“嚴格控制質量,并力求高品質。只有品質好,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客戶。其次,除了跑客戶外,還要通過阿里巴巴網站,擴大銷售信息的渠道。”兩位80后大學生信心滿滿地表示,等企業運作穩定后,下一個目標就是要把企業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