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7月15日訊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富潤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趙林中日前向全國人大提交了一份關于把絹紡原料納入國家儲備的建議,引起業界廣泛關注。
絹紡織全行業陷入虧損
去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國內繭絲綢行業形勢急劇下滑,蠶繭收購價格從2007年秋季的1600元/擔,跌至2008年秋季的450元/擔,是近20年來最低水平。現在,部分絹紡企業關停,個別農村地區出現砍桑毀桑現象,行業發展基礎受到直接影響。
外銷市場形勢依然嚴峻。由于絹紡行業集中度比較低,行業內部無序競爭,外銷受國外進口商控制,成絲和成衣出口價格不斷被壓低,產品與原料價格“倒掛”,企業庫存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對絹紡行業發展造成了極大沖擊。
據相關部門統計,2008年,全國規模以上的絹紡生產企業虧損率達到85%,2009年1―6月份,絹紡全行業陷入虧損。
據了解,絹紡產品在整個絲綢中占有15%―20%的產量,世界上的絹紡生產集中在我國,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全國的絹紡企業集中在浙江、江蘇、四川、山東、遼寧等省,從業規模達到500萬人之多。目前,全國絹紡規模達60多萬錠絹紡錠,年產各類絹絲3萬噸左右,其中80%產品出口,20%內銷。
絹紡在紡織行業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保證其原料絹絲的安全十分關鍵。
保證原料安全的有效途徑
“把絹絲納入國家收儲范圍是保證絹紡原料安全的有效途徑。”絲綢界專家陳亦慶認為,原料收儲通過收儲杠桿調整行業各環節的利益分配,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既調控生產供應量,又有效調控市場需求,從而達到供需平衡的目的。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已經對廠絲進行收儲,并在不斷加大收儲力度。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把絹絲納入國家儲備范圍。
4月,國務院出臺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為保護棉農、蠶農利益,通過增加中央儲備或其他辦法,加大棉花、廠絲收購力度。
5月,國務院在《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中指出,通過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貼息補助等方式,鼓勵紡織加工骨干企業增加廠絲儲備。
趙林中認為,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保護蠶農利益。作為絲綢原料的一部分,絹絲尚未被納入國家收儲范圍,這種有缺陷的保護難以從整體上促進絲綢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難以完整地保護蠶農利益。
趙林中建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把絹絲納入國家收儲范圍,出臺相應的收儲辦法。
陳亦慶比喻,國家儲備實際上是為過量生產的絹絲提供了一個“蓄水池”。從目前看,使國內外絲綢需求大幅度增加,還需要時間和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發揮“蓄水池”的作用可以有效穩定繭農養蠶積極性,穩定原料來源。絹絲儲備的“蓄水池”猶如水庫,不考慮蓄水和泄洪流量的關系,對下游可能帶來風險,因此庫容量的大小應合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