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紡織網6月27日訊 時至今日,“限塑令”已經推出了一年有余,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大減少。而作為替代者,“無紡布袋”因被宣傳綠色、環保、無污染而受到追捧,幾乎成了“環保”的代名詞。但隨著近日“無紡布袋并非環保購物袋”的言論一出,關于“無紡布”的環保誤讀引發了人們對于環保概念的深層次思考……
“無紡布袋不是環保袋”
“‘限塑令’實施一年來,中國超市零售行業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一年內消耗減少近400億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近日公布的這個數字,讓相關部門看到了“限塑”的成效,讓使用“無紡布袋”的環保衛士們欣然于對環保事業做出的貢獻。
可另一個聲音的出現卻讓使用無紡布袋作為環保替代品有了“掩耳盜鈴”之嫌,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李靜不久前指出:“無紡布袋不是環保袋,其實就是塑料產品。它的承重、強度都不及塑料袋,其潛在危機比塑料袋更大,比塑料袋更浪費石油資源。”
一時間,“無紡布”似乎成了濫用環保概念的“替罪羊”,讓百姓們重新以科學的眼光打量它。什么才是真正環保的購物袋替代品?怎樣才能全面認知環保概念,提高環保意識?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李靜的這句話似乎能給人以啟迪:“環保是一種行為,不是材質。”
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很多市民認為無紡布袋美觀、便宜、結實,認同它成為塑料袋的替代品。由于商家的宣傳,大多數市民認為無紡布袋是環保的。“這種袋子不能清洗,沾上油污就扔掉了,反正是環保袋,也不會污染環境。”一位市民的這種觀點很具有代表性。
“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是消費者對于無紡布袋環保功能的誤讀。”中國紡織工業標準化研究所的專家張艷向記者介紹稱。“無紡布袋是否環保,主要看材質是不是可降解的。目前市場上大多數無紡布袋都是丙綸、滌綸制成的,這兩種是不可降解纖維,制成的無紡布袋就是不環保的,其廢棄物在自然環境中很難降解”,張艷表示。
而記者從無紡布袋生產廠家得到的消息印證了張艷的說法。北京美格紡織制品廠的一位專業人士稱,和全行業大多數廠家一樣,他們廠無紡布袋的主要材料是丙綸。制作工藝是經高溫熔融、噴絲、鋪綱、熱壓卷取等步驟生產而成,因具有布的外觀和某些性能而稱其為布。這種材料的分解需要苛刻的條件,比如太陽光的強烈照射,而在室內的自然條件下則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才能分解。“從這個角度來講,無紡布袋還稱不上絕對環保,但它相對于塑料袋還是要環保得多。”
張艷分析稱,廠家這種說法主要是因為無紡布袋具有循環使用性,這也正是國家推行無紡布袋的原因。“市民使用十次、二十次再丟掉無紡布袋,肯定會比用一次就丟掉的塑料袋環保得多。”
紙袋成環保大勢所趨
從材質上講,塑料袋、無紡布袋都不算是完全環保的購物袋替代品,真正的替代品是什么呢?
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紙包產品檢驗部的一位專業人士告訴記者,從實踐來看,目前廠家送來檢測的無紡布袋主要是丙綸、麻等材質混合制成的,這種材質是部分降解的,目前市場上使用的比較多。
“當然也存在完全降解的替代品,比如聚乳酸纖維,是一種從谷物中提取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纖維,能夠100%降解。但制成塑料袋之后,成本至少要比無紡布袋高三倍,想推廣就很難。”該人士分析稱。“目前有一些旅游城市打‘環保牌’,正在推行這樣的購物袋,比如云南的一些景區,這是推廣這種紙袋一種有益的嘗試。”
在記者的采訪中,不少環保人士都推崇紙袋作為購物袋的最終替代品。張艷對記者稱:“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推廣使用結實的紙袋購物。”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紙包產品的專家也用“大勢所趨”來形容紙袋成為購物袋替代品的前景。
用國家標準對抗環保概念濫用
隨著我國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環保意識的提升,在購買商品時“綠色、環保”的概念不斷加強。從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到“無磷無毒”的環保洗衣粉,從“節能高效”的環保電池到“不傷害眼睛”的環保電視等,“環保”的旗號無孔不入,迎合著消費者們渴望健康的心理。
而真正環保作用在哪,許多消費者也只能是霧里看花,這就給不少打著環保旗號大炒“環保”概念的企業以可乘之機。
以電視機為例,近年來我國電視市場刮起了強勁的“環保風”,這其中不乏一些魚目混珠的“李鬼”產品。有的廠家把ISO14000環境體系認證冒充環保產品認證,有的把某醫學會的證書作為環保電視認證,有的甚至使用假環保標志,讓消費者真假難辨。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不少環保人士都認為,完善的國家環保認證標準和環保監督是對抗環保概念濫用的關鍵所在。
在談到無紡布袋的環保認證時,國家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紙包產品檢驗部的專家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尚沒有無紡布袋環保的國家標準。“去年我們曾經想起草國家標準,報請到國家標準委員會。但聽說可能有行業標準要出臺,國家標準的起草就暫且擱置。”該人士表示,國家標準的出臺將會對購物袋的環保認證給予規范,這樣,那些沒有經過檢測的無紡布袋廠家就不能打著“環保”的招牌誤導消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