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自制需要多少面料?
提問者:公寓 | 瀏覽次數: | 提問時間:

提問者:公寓 | 瀏覽次數: | 提問時間:
小師傅
2020-05-15 10:35:11
做漢服需要多少布料,提供一個參考.
1.5幅寬:
1, 襦裙(上襦下裙):交領上襦2米,對襟上襦1.5米, 下裙2.5米。
2,批帛 :1米(1.5幅寬) 不拖地 。
3,曲裾深衣:6 米,(2.5米幅寬,大概需要3米半) 衣緣(含腰帶):2.5米。
1.5幅寬:
1, 直裾: 3.6米, 衣緣(含腰帶):2米 。
2, 高腰襦裙: 上襦和裙:4.5米( 2米幅寬), 裙: 2.5米(2米幅寬) 3米(1.5米幅寬) 。
3, 曲裾深衣:
身高1米6 。 衣長1米4,緣寬是75毫米。(尺寸是穿中跟鞋的,穿平底鞋子衣長縮短5公分) 。
露出手的,衣寬取1米35,緣寬取75毫米;不想露手出來就將衣寬加到1米5。
胸圍取二尺六寸;腰圍取二尺三寸;裉(肩膀部位)取不小于五寸半。
袖子口的大小不小于20公分即可,大則不限。
下擺(周長)最好不小于1米4,否則有邁不開腿的可能。
布料所需標準:1.2至1.8m寬的布,普通身材的人(2.5米寬以上減半),以下標準為網絡上提供,請參照自己的身材決斷,建議不是非常瘦小的朋友每種布料多加半米至一米。
直裾深衣主料:2倍上身長+2倍下身長+1倍袖寬 。
曲裾深衣: 2倍上身長+2~4倍下身長(根據繞的圈數)+1倍袖 。
寬襦: 2倍上身長+1倍袖寬(這個上身長比做深衣的上身長要長,比照西式襯衣長度差不多) 。
裙: 2倍下身長 。
褙子: 2倍肩膀到膝蓋長度+1倍袖寬 。
直裰: 2倍全身長+1倍袖寬衣緣腰帶 。
深衣標準
1、袖寬:45cm到75cm
按照士的等級,周制規定為二尺二寸,當今50cm,剛好齊腰。所以後世(如朱子制度)一般是采用齊腰的,也就是50cm以內。但如果按照明尺,二尺二寸大約75cm,已經相當於周尺的三尺三寸,也就是大夫級別了。按照明制,朝祭服用周尺三尺,所以現出土的朝服就是75cm,這是最高等級了,所以漢服袖寬沒有超過這個尺寸的理由。明黃梨洲深衣用指尺,二尺二寸可能非常大,但我們建議不要超過75cm。
2、袖展(兩袖展開的長度):200cm到240cm 。
明朝實物一般220cm到250cm,也就是規定的出手六寸、回肘減三寸,回肘。不宜過短。
3、袼:24cm到50cm
明朝袖根一般一尺,也就是34cm,最短七寸,24cm.。深衣規定袼之高下可以運肘。一般人的上臂長45cm,所以袼最好如此,以符合制度。但如果超過50cm,將不好系腰帶。
4、緣邊:領緣5cm到13.5cm,其他3.5cm到13.5cm。
周制領子兩寸,其他側緣、袖口、底邊都緣一寸半。明朝則上寬領,達四寸。我們推薦領緣7cm,其他5cm。
5、腰圍:
周制七尺二,約166cm。明朝服飾有遵守這個寬度的。今天做也應當比腰圍寬出許多。
6、大帶:5cm到14cm,長不少于300cm
周制士大帶寬二寸,應打結後垂下三尺。朱子制度打結後垂到與下擺齊。如果用大夫等級,帶四寸,我們還是推薦士級別,7cm為宜。另,嚴格說,應當緣邊,且只有下垂的紳緣邊。但考慮到工業生產,這個無法統一,所以改為全緣也是唯一的辦法。按明朝風格,大都是全緣的。但朝服制度中的大帶是嚴格遵照禮記的。當然明朝出現了大帶有扣的改良,這個也無法批量生產。大帶應該用五彩絳加固,這個大家可自行置辦。
7、衣長:應到腳面。
最長去地一寸,最短去地七寸。
8、下裳:應為十二片全等的梯形,且下寬是上寬的兩倍。
9、顏色:作為平常,這個無所謂。但禮儀中,既然要根據深衣制度,那就應當參考朱子的規定,白衣黑緣,或參照明中單用白衣藍緣。
10、收袪:28cm到41cm,或不收。
按制應當從肘部漸漸圜收,然後收一尺二寸的袪(袖口),如果是三尺三寸的侈袂,則收一尺八寸的袪,只有收袪部分緣邊。明朝則是通緣,一般收袪,也有不收的。
11、圓袂:一般理解為從肘部漸漸圓收到袖口,形成圓弧。但梨洲則理解為漸漸圓收到腋下,這是由於明朝一般是直袖或琵琶袖的。今天的韓國則一般處理成帶圓角的方袖。鑒于今日的審美,不必做要求,只要是合適的漢服袖形即可。
12、義領:如果是禮儀場合的著裝,最好不要義領。
13、接縫:背縫負繩及踝,必須保留。下裳十二幅拼接不能少。其他由於布幅變化,不必要求。
襯布30D滌綸彈力有紡襯白坯185cm幅寬,襯布50D滌綸彈力有紡襯白坯185cm幅寬,襯布75D滌綸彈力有紡襯白坯185cm幅寬35平方克,襯布75D滌綸彈力有紡襯黑坯185cm幅寬34平方克,襯布50D滌綸彈力有紡襯黑坯185cm幅寬,滌塔夫210T230T系列78克88克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2021-05-14
2021-05-17
2023-06-28
2022-03-22
202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