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印花布的起源是什么時候?
提問者:優吉歐 | 瀏覽次數: | 提問時間:
藍印花布的起源是什么時候?
熱門產品
熱議話題

提問者:優吉歐 | 瀏覽次數: | 提問時間:
湯奕瑞
2019-09-02 11:10:23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后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由藍靛染料發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顏色。
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浙江、福建、云南、貴州適宜種植山藍;山東、湖北宜種蓼藍、菘藍;
臺灣地區以種植木藍、山藍為主。當時人們應用藍草加工藍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純藍布),還用于絞纈、夾纈的染色。
古代漏漿防染印花歷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現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來克古城北朝遺址曾出土藍底白花毛布殘片),其花紋用大小點構成,但花點互不連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現象,原稱蠟纈。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統稱染纈。
其中還包括絞纈和夾纈,夾纈工藝是用特定木板縷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對折夾在兩片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中間,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顏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夾板后,便顯出藍底白花圖紋。因夾纈工藝較為復雜,所刻花版費工費時且容易變形。南宋時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進,用于印染藍花布,又名為"藥斑布"。據《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藥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鎮。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藥斑布中"藥"即染色原料--藍草,"斑"是防染漿劑印后構成的紋樣大小斑點。這些斑點可以防止染上藍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稱"藥斑布",俗名澆花布。
元代女紡織技術專家黃道婆,系江蘇松江烏泥鎮人(1958年劃歸上海市),幼為童養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后返回故鄉,引進黎族紡織工具并加以改進,制成捍、彈、紡、織等一整套生產工具,傳授錯紗、配色、棕線、挈花等紡織技術,促進了松江一帶棉紡業的發展。元、明以后,棉花廣為種植,并"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松江及南通地區紡紗織布,已是"家戶習為恒業"。明代中葉,已發展為棉紡織品的集散地,該地區瀕江臨海,土質氣候適宜棉花種植,所產棉花不僅量多而且質地好,為手工紡織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該地的農民家家以此為副業,所產的布匹不僅滿足了生活,還銷往全國各地及日本、歐洲。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成為農家主要日用品。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的"藥斑布"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藥斑布的紋樣。
窗簾窗紗面料和成品,布藝窗簾,家居軟飾浴簾,百葉簾,垂直簾,柔紗簾,珠簾,卷簾,折疊簾,線簾,窗簾面料及加工,窗簾輔料配件:窗簾軌道,羅馬桿,掛毯、壁毯,靠枕,抱枕
1個回答
1個回答
2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1個回答
2017-01-17
2024-01-08
2015-12-09
2019-07-10
2019-04-25